错峰休假,弹性休息,2.5天小长假...
每一个深陷996的职场人,做梦都渴求的东西,终于要落地实施了!
7月1日,江苏省委办公厅公布了《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》,文件中指出: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,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“2.5天小长假”政策措施。
该政策一发出,瞬间引起了广泛讨论:
所谓的2.5太渺小了,远远比不过996、897、727、12127!
2.5天休假模式,近年来一直颇受关注。
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提交了《关于实施2.5天小长假的建议》,呼吁加快推进“2.5天小长假”由“全国性试点”转变为“全国性政策”。
如今,面对刚刚出台的文件政策,2.5天小长假由提议变成尝试,这一举措显然值得鼓励。
在全球范围内看,经济发达国家的公民休假时间都比较长,新加坡,日本等国家更是在尝试做四休三的制度。
对比之下,中国从法定节假日、法定带薪年假数量看,我国公民每年的法定休假天数不足20天(不含双休日),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。
在从工作时长看,2018年我国人均工作时长达2100个小时。
尤其是一线城市,基本都是“夜归人”。
2017年中国人除去工作和睡觉,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.27小时,较三年前(2.55小时)有所减少;其中,深圳、广州、上海、北京更少,分别是1.94、2.04、2.14和2.25小时。如此这般的现状,休假制度的改革,已经变得越来越急迫。
一面是对996的批判,一面是2.5天假期的尝试,天下盼假期久矣!
弹性休假,2.5天小假期,听起来不错,但是理想是丰满的,现实是骨感的。
每一个在职场打拼多年的加班狗,都保持着一种深度自觉:不管改成休假几天,对自己的影响都是零。
很多企业为了强制员工实行单休制甚至无休,还发明了不少“新名词”,比如说:
大小周休息法(一周休一天,一周休两天)
自愿加班法(就是没有休息的意思)
双休轮流法(一月轮到1~2次双休)
半日假期法(一周只休息周日下午)
996工作法(你懂的)
... ...
况且对于习惯了准点上班、按时打卡、迟到扣钱的公司来说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让你休息2.5天,老板总觉得亏了什么。
所以最终变成管你休息几天,活还是那么多。
不管怎么折腾,大家早已心知肚明。
所谓的弹性休息制,其实只是换一个地方加班。所谓的2.5天小长假,就算落实也轮不到自己头上。看破不说破,工作还得做。
除此之外,根据调查显示,2018年,北京市居民有业群体周休制度、法定节假日制度、带薪休假制度,完全落实率分别达到79.2%、59.2%、62.9%,三类休假制度能完全享受的群体仅占34.2%。
除了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外,其他城市还有很多人甚至连双休都没有,带薪休假更没有保障。所以,与其畅想2.5天假期,不如先把双休制普及。
假期是个奢侈品,中国的职场人不敢休假、不能休假、不愿休假。
北京市有业群体没有带薪休假的主要原因↑
领导和同事发来的工作消息需要秒回,工作群里有人@你不能视若无睹,领导或客户睡前瞄了一眼工作不满意,你就有可能要在家继续熬夜办公……
就算不得不加班,但是大家抱怨的表面上是加班,本质上是加班的付出无法与工资预期、职业前景、职位晋升等相符,往往是“一顿加班猛于虎,工资还是三千五”!
在加班中进退两难的职场人,痛的根本不是假期的长短。
实行弹性工作制度,错峰休假,并不什么新鲜事。
除了官方出台相关文件,之前在一些企业也进行过试验。
比如,之前同城艺龙实行45小时工作制度,只要工作安排妥当,一周上班时间足够45小时,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完全自己支配,干完就走人。
这项人性化的管理举措,在互联网公司里面,算是一股清流,
乍一眼看,实行这样的政策,理论上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是好处多多,比如:
员工可以有效提高效率,进而增加单位的产能;
在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,实行2.5天休假制可以帮助企业吸引人才;
员工有了更多可支配的时间,幸福感提升,进而增加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;
企业更加关注业务和管理本身,有利于企业谋求更高效,更人性的管理方式;
所有在管理上的创新和政策上尝试都值得鼓励,但是任何一项好的政策或者管理措施,即使出发点是好的,也往往会因为落实的偏差而事与愿违。
弹性工作制可能变成加班不给钱,2.5天休假可能变成变相减工资,错峰休息可能变成另一种加班……
任何第一眼看上去还不错的管理制度,当你要准备采用,进行落实的时候,就会面临各种问题需要解决。
比如:实行2.5天小假期,周五下午的4个小时往哪里挪?如果要休假,周一至周四就要每天工作9个小时,操作起来有些不切实际。
如果政府部门、事业单位都放假,公众利益受影响怎么办?医院都放假了病人如何看病?学校放假了谁来照看小孩?
但是话说回来,任何一项新政策的落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不断的尝试。
至于2.5天小长假离我们到底有多远,我们拭目以待!